杨绍政:注水文凭是怎样产生的?

文凭是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达到一定质量标准以上的证明文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达到一定质量标准是指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的学习。每一个专业都有一定数量的课程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有学时数规定。通过一定的学时数的学习,考试合格。2、实践学习。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教学,经评定合格及以上。3、毕业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或理论,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培养。研究成果经评审,达到合格以上。4、达到学校对专业学习的其他规定要求。如果一个学生在以上4个培养环节都达到了学校认可的标准及以上的水平,那就说明这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达到了规定的质量标准以上。这个学生获得的毕业文凭就是这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达到规定标准以上的证明书。

如果上述4个环节的至少一个环节没有达标,说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没有达标,将不能获得证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达标的毕业文凭。如果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没有达标,学校却颁发了证明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达标的毕业文凭,那么这份毕业文凭就是注水文凭。注水文凭实质是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注水文凭是以隐蔽的形式将文凭颁发给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没有达标的的学生。上述4个培养环节实质上没有达标,在形式上、成绩上可以达标。比如说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时数没有达到规定要求,当然原因可能是老师违规,也可能是学生违规。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达标,这也可能是老师的授课质量有问题,也可能是学生学习投入性不够。这些问题最终反映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的真实状况就是这门课程没有使这个学生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如果这个学生在这门课上本该不合格,最后在成绩评定上却合格,那么这个学生在这门课上就是以不合格冒充合格,其它课程和培养环节以此类推。这样表面上看似合格的成绩,本质上却是不合格。最终从各培养环节这个表象和形式上看这个学生达到了规定的质量标准而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但实质上却是不合格产品,因而他获得的文凭本质上是注水文凭。

注水文凭的提供方可以获得额外收益。如果注水文凭是学校主动生产的,那是因为生产注水文凭的各类投入要素的质量和数量可以比合格文凭低和少。在各种投入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低质量的投入要素和投入数量不足可以降低学校的投入成本,从而获得比生产合格品更多的额外收益。如果注水文凭不是学校追求的生产目标,在各种投入要素收益给定的情况下,各种投入要素的生产时间越少,投入的强度越低,那么单位时间、单位投入的收益就越高,因此各种要素所有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又主动偷工减料的动力。

要生产合格的产品,各种投入要素的时间投入要保证,投入强度要保证。也就是说各种投入要素足够的生产时间和工作强度才会产出更大比例的合格及以上的产出,相反,各种投入要素的较少时间投入和较低的工作强度将产出更大比例的不合格品。在各种投入要素追求较低时间和质量投入而可能导致更大比例的不合格产品时,学校如果要追求降低注水文凭的比例,那么就必须加强管理,以提高各种投入要素的足额时间和质量的投入。加强管理可以是加强管理和改善管理,以使各投入要素的投入数量和质量得到更准确的计量,也可以是确定激励各投入要素努力提高投入时间和努力的薪酬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这些强化管理的各项投入都会引起成本的增加,当然也会使注水文凭的比例大幅度降低。如果整个社会对注水文凭和真实文凭的偏好是一样的,甚至社会更偏好注水文凭,那么学校以降低注水文凭比例为目标的强化管理既是逆社会的大系统、大环境行事,又会增加学校的成本投入。如果是这样,那么学校就极不理智。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的理智选择就将是减少管理投入,甚至是主动追求注水文凭的生产,以降低学校的生产和管理成本。

由此看来,在整个社会对注水文凭和真实文凭的需求没有区别,甚至更偏好注水文凭的条件下,生产注水文凭将是文凭提供者满足社会需要的理智行为和常见现象,而提供真实文凭将是逆社会大环境而动,费力却不讨好的事情,注定是要被这个所谓的大环境淘汰掉的。因此,真实文凭稀缺,甚至是绝种,注水文凭盛行猖獗是特定社会规则下个体理性选择的必然产物。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