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知道大清王朝的时间是小时候听父亲讲我家住的房子是清朝时期修建的。我看到我家族谱是清朝时期的版本。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大清王朝的认识逐渐多了起来。以下就是我对大清王朝的一些认识。
1、大清王朝征服全中国后,以前汉人的短发变成了长辫子。据说清初流行一个说法——剪发不留头,留头必留发。当时有很多刚烈英勇的汉人,宁死不留发,都被清兵残杀,惨不忍睹。留发的命令,表面看只是留个长发,实际上是对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冒犯和践踏。但是当时的大清王朝雄霸天下,被征服者的自由、尊严和生命在他们的眼中算个啥?一钱不值。当时他们迷信的是武力、力气大,其他的东西都是次要的了。
2、大清王朝皇帝的绝对领导,清王朝的绝对权威不可置疑。清王朝大兴文字狱,仅仅因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被定罪为谋反大清王朝,被判死刑,还牵连到亲友300余人。据说类似的案件不在少数。以暴力和武力为后盾,绞杀了社会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见解的知识精英后,留下的要么是察言观色、巧言令色的御用文人和以文为生、靠文升官发财的有知识的人,要么就是忙于生计的白丁。谁还有那个能力和智识关心天下社稷,天下人的安危。能够关心的有知识的人都会认为“朕即天下,朕即社稷,天下即朕,社稷即朕”。这样的认识和理念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可置疑。所有的思考问题都必须以这个真理为前提和出发点。对这个前提,任何人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质疑。谁胆敢越雷池一步,谁就会被迫害失去自由,甚至生命。
3、1840年的鸦片战争让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从此外国人的理念、思想、文化、商业文明、契约精神逐渐传入中国。也让大清王朝知道即使被洋人打败了,洋人也不会象清朝灭了明朝一样,灭了清朝,而仅仅只是割地赔款。
4、洋务运动的改革自救。在与洋人的各种交往中,出现的各种利益、观念冲突最终诉诸武力和战争。但是大清王朝均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外敌的威胁,学习洋人先进的技术以强军事、强经济的观念逐渐被皇室掌握乾坤的人所认同。于是得以卓有成效地实施和推行,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就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很多国有企业使用的设备还是洋务运动时期遗留下来的。
5、戊戌变法的失败。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的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科技和经济的现代化与绝对的封建皇权制度,专制文化和思想的结盟,必然伴生着官场、军队和官办企业大量的贪污腐败、群体堕落和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当时一些学术和思想精英,开明派官员认识到科技和经济的现代化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司法制度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全面现代化,也最终不可能实现强国梦。戊戌变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实行。但是这一全面的社会制度改革是以绝皇权地位的丧失为条件的。由于不甘心失败的掌握乾坤的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反扑,最后失败了。
6、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如果说戊戌变法是大清王朝的知识精英和政界精英意识到没有整个社会制度现代化的洋务运动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最终要失败的,从而引发的一场自救行动,那么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是用事实来证明没有整个社会制度现代化的科技、经济和军事现代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竞争力的,照样避免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7、义和团运动导致的八国联军战争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濒临死亡的边缘。甲午战争从事实上判了没有整个社会制度现代化支撑的以经济、科技和军事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的死刑。而为了维持和保住绝对王权的统治地位,大清王朝的乾坤掌握者又不愿变革整个社会制度,而且还视有制度变革思想和意识的人为死敌和敌对势力。这样统治者绝无主动寻求制度变革之决心,虽然打了败仗,通过割地赔款还是维持了大清王朝的存在。但是这绝对伤害天朝子民的自尊和尊严。于是在一些地方官员的默许、纵容甚至是授意下,利用普通民众的屈辱、仇外和迷信心理,形成群氓运动,自以为可以有天神保佑,刀枪不入,要扶清灭洋,杀洋人,烧教堂,制造了很多血案和惨案。导致了八国联军的武力干涉和侵略,最后把大清王朝的慈禧太后、皇帝和朝廷逼得逃出帝都。可以讲在逃跑的途中,他们连自己的生死和归宿在哪里都不知道,多么可悲和可怜。
8、清末新政为时已晚。经历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八国联军战争的生死劫难,大清王朝的乾坤掌握者慈禧太后终于真心认同了没有整个社会制度层面的根本变革,没有绝对皇权的限制和让渡,大清王朝随时都可能灭亡。这个时候政改派大臣和官员,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再被视为敌对分子和不忠分子,而是作为改革的力量加以重用和利用。于是朝廷层面的五大臣出国考察,君主预备立宪,地方自治,地方的谘议局,宪法、刑法、民法的制定,民办实业、民办报纸、民办西式教育,废止科举教育,保障国民的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等重大的制度改革在大踏步推进。这些根本性制度变革的实施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个时期存在着制度改良和革命的赛跑。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黄兴、陈天华、秋瑾、汪精卫等在到处搞暗杀,搞袭击,威胁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员的人身和生命安全。随着新政的推进,人权和个人政治权利的合法化,言论和新闻自由的实施,法治的强化,地方权力的下放和自治,国民主权意识的普及,使得朝廷丧失了以前对付搞暗杀和暴力袭击的革命派的严酷镇压和无底线处决的手段和措施。最后导致革命跑赢了改良。
清末新政是在内外压力下被逼的制度改良。我在想,如果大清王朝没有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八国联军战争导致的生死劫难,他们会不会主动寻求制度层面的根本变革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天方夜谭的假设。假设大清王朝拥有原子弹,谁敢惹大清王朝,逼急了他们就会动用原子弹。这样原子弹的威慑力量使得洋人不敢侵略大清,也不敢把西方的制度、商业文明、契约精神、法律制度和思维方式用来影响大清子民。谁要是敢独立思考,接受和传播自由、民主、法治、宪政和人权等思想就会被视为危险思想和敌对分子,不忠子民。没有了外部威慑的生死挑战,内部的改革、异议和反对的声音和力量都可能被视为敌对分子,而惨遭镇压和杀戮。
在原子弹的威慑作用下,大清政权没有生存危机的情况下,大清能不能主动进行制度变革就主要取决于朝廷掌握乾坤的人的知识、见识、认知能力、胆识和决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