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回顾几个人的研究文献。第一个人是弗里德曼,我让你们去读他的文章——《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你们都读过了吗?读过的同学请举手。天,你们来这个地方求学,对我给你们的课后作业置若罔闻。如果按我的要求读过的话,那你们再来听我分析弗里德曼,是不是认知会更加深刻?到底有没有人读过?你们不要这么傲慢嘛!有还是没有?读过还是没读过?读过的举手啊,自信一点嘛。你们刚才那么傲慢,现在还是举起手了嘛。
在讲《学校的问题在哪里》的时候,弗里德曼讲到了美国学校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美国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的教育质量是高还是不高?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地区教育质量还是可以的。在那些富人居住的社区,居民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一般是有利的。在这些社区里面,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好。在学校里面,孩子比较懂得尊重别人,比较有礼貌,基本上这个学校的老师不用去维持教学秩序。家庭环境比较差的学生在学校可能会发生打架,斗殴,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讲到这个问题时,我先穿插讲一个问题。丁学良的文章你们看了没有?丁学良对我国大学的高等教育是怎么评判的?他评价很糟糕。但是丁学良对欧洲,对北美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是比较高的。你会发现丁学良的年代也不过比弗里德曼晚不到四十年——弗里德曼的《学校问题在哪里》大概反映是20世纪70年代的学校问题,丁学良2008年左右讨论我国内地和国际大学教育质量差异问题。四十年的时间,美国的教育状况、教育制度会不会发生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呢?肯定不会。丁学良在美国任教时候的大学状况和弗里德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候大学的状况相比,可能有差异,但是差异可能不会那么大。不是那么大的话,那就有一个问题——作为经济学家的弗里德曼对美国教育的看法是负面的现象非常多,但我们国家香港地区的丁学良他不是经济学教授,他应该算是一个社会学教授,他来看中美之间的教育差异,或者说中国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的时候,他看到我们和别人之间很大的差距。在丁学良眼里,美国和欧洲那边很有传统,制度很规范,他们没有根本的问题;但是弗里德曼就看出了美国教育有问题。弗里德曼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看出来美国教育有问题。他不仅看出美国教育有问题,而且还用经济学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美国这样的学校制度有问题,最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垄断了办学校的这个权力。政府垄断形成了学校之间不能够进行有效地竞争,也就是说学生和学生家长本质意义上花了钱——他们纳税就是在花钱。花钱以后,他们如果对学校不满意,第一他们不能退出,第二他们对学校的办学方针不能正面地提出建议。正因为这样,他们没有选择权。这导致了学校办学质量的降低,导致了校方的傲慢和专横。这应该是弗里德曼最根本的思想。弗里德曼言下之意是,美国的教育质量这么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政府的教育垄断,学生和学生家长没有选择权,没有择校权。没有择校权,按照学生所在的社区指定学校,学校不愁招不到学生,学校的校长、老师不愁自己饭碗——教育质量再差,他们也不担忧。弗里德曼说,既然学校缺乏竞争,那么从本原意义上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最好的建议就是要形成学校之间的竞争——比如说私人办学,比如说各种社会力量来办学。但是弗里德曼从这个最彻底的非政府办学的主张上后退了——他说我们不要理想化,那么我们假如说现在还是维持政府的拨款,比如今年全美所有小学的拨款是5000亿美元,平均每个小学生费用是2000美金。这2000美金可以作为一张支票或者一个凭单。你只要读书,无论在哪个学校读,这个凭单就相当于2000美金的学费。有的学校质量很高,你愿意去就读,但它收费也很高,比如说一年要收5000美金。那2000美金的凭单抵扣以后,学生家长只需再交3000美金。有的学校总共只要2000美金的学费就足够了。通过凭单计划方式,你既可以得到补贴,同时学生和学生家长有了选择权,有了自己择校的权利,有了选择是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还是接受一般普通质量教育的权利。而且他们不会和以前那样,你要么接受公立教育,要么不接受公立教育。如果不接受公立教育,你既要交税,还要给孩子支付私立学校高额的学费,存在双重付费的问题。这就是弗里德曼的意见。当然这是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这个行业也一样的,它也存在垄断,产生教育质量的问题,是类似的。
通过弗里德曼的《学校的问题在哪里》这篇文献的回顾,你们会发现,其实真正有良知的学者,他们都是社会的良心——弗里德曼没有为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唱赞歌,相反,他看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的问题症结之所在,而且有他的解决方案。
这些美国的教育问题本质意义上讲是不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讲的注水文凭问题?肯定是。我讲的G大学J学院注水文凭的问题,开始不了解情况的话,你们一下就觉得不得了——G大学J学院出现那么大的问题,那不是J学院的院长要下课了吗?G大学J学院有问题,那么请问G大学L学院有没有问题?G大学的G学院有没有问题?只要是同样的体制,出现的问题大同小异,只是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已。美国也一样——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它的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也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教育行业。既然如此,家长和学生没有选择权,学校也不会为了生源而展开竞争,校长,学校的老师不会担心自己被解雇。这样,美国教育行业的制度环境必然导致教育质量存在问题——老师不关心学生的培养质量,不关心学生心智的成长,不努力地对一些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不努力使自己传播知识的能力增强,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这说明美国也和G大学J学院有类似的教育质量问题。
弗里德曼认为,整个美国各级学校在搞垄断,主要由政府来办,政府垄断办学。这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体制。他说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行业是一个垄断的行业,导致了教育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即所谓注水文凭产生。
弗里德曼讲的和我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弗里德曼从教育供给行业来讨论教育质量问题,来讨论注水文凭问题。我是是从供求角度,而且是从不同的制度背景角度,来讨论教育质量问题,注水文凭问题。我的分析和弗里德曼的分析相比,是不是思维要更开阔一点呢?按照弗里德曼的这个解释,高等教育的行业如果说是垄断性的行业,那么无论你对文凭的需求是竞争程度很高还是竞争程度很低,整个社会盛行的必然是注水文凭——也就是教育质量的低下。弗里德曼的理论可不可以解释注水文凭盛行这个社会现象呢?可以啊。但是他的理论能不能解释这个社会没有注水文凭,或者说注水文凭很稀少的现象能不能解释?不能解释。但根据我的理论就能解释——要解释真实文凭盛行的现象,文凭需求方的竞争程度要很高,文凭生产行业的竞争程度也要很高,文凭的供给、需求双方高竞争,这两者的结合,整个社会盛行的必然是真实文凭或优质文凭。
现在可以看出,我的理论能够解释的一些现象,弗里德曼老先生的理论不能够有效解释。你们不要小瞧了弗里德曼,他是对杨老师影响非常大的人物,太厉害了。我有今天的经济学功底,我的专业认知能力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像国外的弗里德曼、哈耶克、诺斯、科斯、哈特等人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当然国内经济学领域的专家,比如董辅礽、吴敬琏、茅于轼等人,这是老一代的,新生代的张维迎、林毅夫、周其仁等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些人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一些学术期刊像《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这两本杂志对我影响也很大。我记得在西南财经大学读书的时候,学校图书馆有现期期刊,也有过期期刊。过期期刊从81年到95年全部都有。我只要想查某方面的经济研究文献,都有。我每天就泡在这些文章里面。现在有的老师搞计量,你们就迷信得不得了了?搞计量的算什么?你以为搞计量就了不得,计量仅仅只是个工具,是经济学理论的仆人。而且这个方法在波普看来还有问题,有的老师研究《西方经济学》根本连门都没入,还要当西方经济学的导师。所以说有很多人,你跟他谈十到二十分钟话,你会发现他水平究竟怎么样?他入门没有?他对专业问题的理解,让我来面试一下看。很遗憾,现在已经把我排斥在面试研究生的行列之外了,特别是推免研究生的面试。推免研究生本身要把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挑选过来。这个学校怎么搞的?学术的归学术,管理的归管理,党务的归党务,你搞得领导就不得了了,可以随心所欲。
弗里德曼的文献我们讨论这么多。你们没读的要去读,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