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政:关于现代经济学课后作业的评讲

同学们安静。首先我们讲一下作业。上一次课结束的时候,我让您们填一下您们刚上过的只有十八节课的课程考试时有没有作弊的情况,填写时不管别人,只管自己是否作弊。最后收上来三十九份纸条,有三十六个人回答作弊,有三位同学回答没作弊。您们这个回答情况和有同学和我讲到的您们班有百分之百作弊的情况很接近。百分之九十都在作弊,据说翻书的声音都哗哗的,居然有三个同学完全没有作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还有一个同学在写作业的时候讲到,如果他不作弊,他努力了,有可能考试不及格。他父母花了几万块钱,最后他反而一张毕业文凭都拿不到。当然他不是在说这次事件,他的意思是在以前的学校也有类似的事件。我也觉得蛮有意思。

您们要思考刚才那三个同学,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在作弊,他们作为稀有动物——大熊猫,居然可以无视作弊成风的环境,然后自己就可以泰然自若、我行我素地不作弊、诚实应考。他们当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

我们经济学不是讲有什么样的规则,就是有什么样的人的行为选择吗?这是对于普通的绝大部分人而言,但是也有例外。我们前次课举到一些反例来认识这个问题。这三个同学不作弊的事实可能又是一个反例,值得同学们思考。

另外,我感觉到通过这一个事例,我要表扬您们。为什么?您们绝大部分同学,在我通过纸条调查您们的时候,我感觉您们是诚实的。那也就是说您们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搞欺骗的人,您们绝大部分同学在一定环境下,照样是可以诚实的。您们原来是可以作弊的,这么多人是作弊的,但是在我这个地方诚实回答了我的问题。哎,我觉得蛮有意思,对不对?我感到欣慰。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真的是蛮顽不化的话,他天生撒谎成性的话,您作弊了,下次我问您的时候,您还是可以撒谎到底。您说,我没作弊。您本身作弊了,您说没有作弊。您作弊那个行为就是在欺骗,但为了掩盖第一个欺骗,您还的继续进行第二次欺骗。但是您们没有,所以我感到很欣慰。这是我关于那个考试作弊的调查和您们做的交流。

截止现在为此,我收到三个专业——区域经济,政经,西经三个专业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作业。这个我大致看了下,没详细看。大致看了下,主要看第二次作业。看了以后,我不是很满意。第一,我觉得您们对我布置作业的问题是什么不明白。我上次布置的作业是两个问题。第一,统计公开发表的两篇文章的重复率分别是多少?我们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没有一个同学来做这个工作,来回答这个问题。区域经济学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做了这个工作。有一个同学做得确实非常认真。他制作了统计表格——重复的字数是多少?总字数是多少?然后重复率分别是多少,做出来了。这个重复率是一个客观的事情,两篇论文在公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我们要公开的认识这个现象,首先要把事情认定清楚。认定事情,也就是说是什么问题。假如说这是一个考试的话,那么截至现在为此,我收到的作业中间,有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是要打零分的。因为您们完全是答非所问。

第二个,让您们写出对这两篇高度重复的公开发表论文的认知。您们把这两篇文章重复率计算出来,肯定要花精力、花功夫。花了功夫以后,您肯定有感悟,您肯定有感想——您是怎么认知这个问题的,该怎么才可以遏制它,才可以杜绝它。这个是我给您们的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有同学也写了很多意见,但是,我要告诉您们,很遗憾您们还是在进行泛泛而论——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在无病呻吟。我经常讲,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可是有人讲,对敌人要像残冬一样严酷无情,对朋友要像春天般的温暖。曾经有人给我讲,如果有人是您的敌人,那么他是对的,您也可以诽谤他。如果他是您的朋友,那么他不对,您也要说他是对的。这还是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跟我谈的话。听了以后,我说,我是一个学者,您的话我不敢苟同。我的风格是哪怕我有意见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有问题,但在另外的问题上他如果是对的,我照样要认可他在另外一个问题上的做法。
我们要有最基本的是非对错原则,不要不分是非地用敌人和朋友来划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如果不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对人处事的话,那我也觉得我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个人也必然是一个恶棍。一个人总得有最起码的是非价值观念,是非判断标准。您怎么可以把非说成是呢?怎么可以把是说成非呢。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交流,我希望您下去继续完善您们的作业。继续完善的话,第一个问题,我相信就一个答案。比如我不计算那个摘要,我继续从文章第一部分开始,到最后一个字结束,不算后面的参考文献,总字数是多少?在这个上面一统计就出来了。统计出来以后,字相同重复的,您应该是搞得准的。您如果要节约时间,那就可以分小组。假如相同专业那几个同学——五个人一组,或者十个个人一组,您们相互之间可以分工,最终来把它统计准确。当然有没有可能有误差?可能有误差。但是这个答案准确的说只有一个,或者是两个,两篇文章的话基数不一样,一篇文章总字数是这么多,另外一篇文章总字数是那么多。但是重复的字数是相同的。但是刚才那个很认真的同学,我就不知道了,您那两篇文章重复的字数是不一样的,那您是怎么得来的?我们的基数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我相信重复的字数绝对是一样的。当然那个重复字数,比如这段话,或者这段话的某一部分的顺序变化了,那也是重复的。我觉得,第一我们要认识清楚这个事情是什么?

第二,您在探究这个事情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认知。这个认知,有可能通过其他事例——比如您在社会中间遇到的事例,包括我的讲解,包括您看丁学良的,包括您看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的学术不端行为——比如复旦大学现任校长,叫杨玉良。有人举报他做假。他原来是教育部学位办主任。现在有人举报了一两年,没有任何动静。我反而见到有两个普通老师是中枪了。哪两个啊?一个就是,大概是上个月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因为写宗教研究方面的书,据说书里面有几万字的抄袭。那么这个事情,是我在中国内地迄今为此见到的处罚最重的案例。他所有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全部追回。他是开除公职,但是叫留校察看。给他留了一个尾巴。这个算是非常严重的了。但是这个副研究员没有任何职位。另外一个我们见到的是,我可以说这个学校的名字了。因为在网上已经公开了。就是贵州财经学院有一个老师姓聂,我后面去查了,姓聂。据说是一个二级学院的教研室主任。他的国家社科基金,好像是一个西部项目拿了以后,都已经结题了,是良好。他又把这个东西换了一个头面去申报教育部的重点课题,成功了。然后他又去抄袭了别人八万多字,把原来的成果加起来据说二三十万字,去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后期资助项目。后来也是被人举报。举报以后,现在国家社科基金网站上,已经公布,他的两个课题全部撤项;但是那个经费能不能追回来,没有说;五年内这位老师不允许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把处罚意见在网上全部公布出来。这两位被处罚的老师都是没有职位的——在高校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弱势群体。

但是您们看了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校长、辽宁大学好像是副校长、还有复旦大学的校长等等众多有职权的强势人物被人举报学术不端后又会怎么样呢?这些被举报的强势人物的学术不端行为可能不是真的,是假的;也可能是真的。但是无论是真的还是假的,既然已经成为一个公众事件,您这个学校,或者相关机构应该有一个处理意见。认定是假的,就要追究散布谣言者的责任,您们对别人的荣誉产生了损害,对学校的声誉照成了影响。是真的,作假者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和代价。这个整个社会相关人员保持的是缄默。这是什么意思?缄默的话,这个事件是真的,又是假的?真的也可以,假的也可以,反正我不表态。对不对?您作为台面上一些主管部门,如果是这样一个态度,那我感到不可思议。我说那些小偷强盗,我们不要怕他,他再坏,我们正义的力量可以把它战胜,对不对?但是您那些主管部门也好,或者高校也好,您本身代表一种正义的力量。如果您们都在这个方面模棱两可,没有是非,那这个社会还期望它干什么?正义力量在哪里?我们要思考,真的要思考,同学们。

就这个事情,如果您都不敢面对这个真相,不敢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思考,那您到这个地方来做什么?高校,我觉得本质意义上真正的大学,是一群热爱知识的学术人组成的俱乐部。这一群人是在探索未知领域,生产新知识,传播知识。您探索未知领域,您连真实都不敢面对,您来探索什么未知领域呢?

有的可能会讲,刑法规定,现在新刑法修订,我们那个亲人犯罪了,您作为他的亲人,您可以不举报他。您可以保持缄默,对不对?但是新刑法也没有说您举报是错的。从人性的角度,他是我亲人,我可以保持沉默,不提供证据。在美国,比如您是犯罪嫌疑人,警察抓了您以后,您可以保持沉默。您说的话可能成为证据,有可能对您不利。他们的法律认为当事人自己说出对自己不利的真话是违反人性的,因此当事人可以保持沉默。当事人保持沉默,但是警方和检方可以通过证据、证据链来证明您的犯罪事实成立——您可以完全不说话,警方和检方用证据链来证明您的罪行。在零口供的情况下来证明您犯罪是最大限度的保护嫌疑人。

有人说,他是我老师。老师是我亲人,我不能写他。我写他是不仗义。我请问您,什么是您的老师?什么是真正的师?请问您们各位什么才是您真正的老师?我们国家有一个文学家,也是思想家,他说了六个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一个人配称您的老师,那是因为他可以为您传道,传授道理。他能够给您授业,能够给您传授谋生立业的技能,今后出去有谋生之术。他能够让您对您的世界,您的社会,您的生活、不理解的问题和现象,给您答案。给您释疑。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配称为您的老师。现在,所谓这个导师,那个导师,他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我的理解他不配做您的老师。

把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私人化,利益化,这是学生和导师关系的异化。在美国,您读研究生一年、一年半以后,做论文的时候,论文是某个方向了,确实某些老师在这个方向有研究,才形成一个导师组,三个人或者五个人。您有很多东西去问他们,他们对您论文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会诊,目的是训练您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训练。如果是法德的模式,那么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学生知道这个老师在某个方面确实有研究,他确实在这个地方想向导师学习,想增强自己这个方面的认知能力,冲他去的。

那么G大学J学院是怎么搞的?搞得真正的教授,真正有水准的人在这个地方完全靠边站。搞得一天尽在外面瞎混,乱整乱弄的教师反而很有市场。这个地方我是院级领导,我在这个学院就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胡作非为,无所顾忌。同样一个教授,你当了院长,副院长就不得了,没有当院级领导的教授那就差得远,可怜得很。哪个教授或老师要是仗义执言,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捅了马蜂窝,要倒大霉,因为学院的管理潜规则是不按照规则和程序行事,反而是按照官位的高低和官的好恶和自己的利益原则来行事。这是什么样的逻辑?高校是什么逻辑?要思考。

这个作业,相当于这次的作业,我又给你们布置了。也就是上次的作业,你们没有完全领会的,你们要把它做好。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