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就继续讨论另一个问题——不是理想情况。我们现有社会的竞争程度不是很高。还有就是从文凭供求的角度,文凭供、求行业的竞争程度也不高。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根据我们的模型,我们发现注水文凭盛行。我的模型有没有问题呢?预测能力是有的,也可以被证伪。我请问香港的高等教育行业是不是竞争充分的?是不是谁想办高等教育都可以办?不是的。美国的高等教育行业是不是充分竞争的?不是。如果是的话,那就不会招致弗里德曼那么激烈的批评。也不会遭到哈耶克的批评。也不会有Shleifer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批评。所以,美国高等教育行业也不是充分竞争的。
美国虽然有私立大学,但是政府举办高等教育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美国每个州都有州立大学。在美国估计是三七开。公立大学估计占70%。
既然是这样的状况,那就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既然美国、香港的高等教育行业竞争也不充分,那香港和美国的注水文凭和我国内地的情况相比,哪个更严重?根据丁学良的判断,大陆更严重。既然都是竞争不充分,为什么他们注水文凭的程度比我们轻?如果我们找到原因,那就可以提出即使达不到理想模式的那种状态,我们不能改变高等教育的竞争程度,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竞争程度,我们有没有可能使我们的教育质量或者说注水文凭生产的数量和程度有所降低呢?我们能不能有个次优的解决方案呢?我们不从社会、高等教育竞争的提高角度来想问题,因为他可能是个理想模式,和现实差距太大了。在社会各行业的竞争程度,包括高等教育行业大致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有所作为呢?
经济学里面有个次优均衡,次优理论。经济学有个最优理论,最优理论如果达不到的话,还可以有次优理论。所以我在寻找次优解。我觉得根据刚才我们讲的美国、香港情况和大陆的差异,在竞争程度可能差不多的情况下,为什么教育质量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如果找到了次优解,那我们就有可能从短期、次优的角度,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在整个社会各个行业竞争程度都是既定的,不是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包括高等教育行业,为什么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教育质量或者说文凭的注水程度是不一样的?最本源上讲,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国内承不承认这个国际间或地区间的差距?教育部承不承认我国培养的本科生、硕士、博士比国外的差很多?承认表现在哪里?你们不要以为杨老师在乱说。那些差距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学生:“官二代都出国留学去了”
杨老师:你这个判断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看的信息”。
杨老师:信息从哪里来的?
学生:“网上”
杨老师:网上有具体来源没有?你不要乱说。你这样乱说就是在污蔑官员。你说的要有证据。你污蔑中国官员就是污蔑共产党和政府。你在读研究生,你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你不能空口就说出来了。是不行的。你是研究生,是搞学术的,说话要有依据。结论要有可靠的证据和依据。比如就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我敢不敢轻易下结论?那两篇文章我要你们统计重复率,对吧?我都没说是抄袭率。要你们统计抄袭率的话,他们有一个人没有抄袭,是原创的话,他就可以告我。我在煽动学生诬陷他,对他进行诽谤。所以,说话要严谨。我们讲话都有事实依据和来源出处。
国外高校和国内高校高等教育质量有差距,有没有事实?有啊。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我们有很多学校招聘教师的时候就提出条件:必须是海外的博士,比如以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他对海外博士起薪是每年30万。但是我们国内博士在这个地方是不是三十万?不是。而且他几十个博士都是海外的,就是招这些国家的,并且给予高薪。你们知不知道?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叫田国强,我早就认识他,而且听过他讲课,在北京。当时他给我们讲消费者行为理论,他在讲的过程中间,我感觉他的经济学功底并不强。当时我听他课的时候是2000年。他上了一个上午,只讲了一个模型。但是数学功底还是比较可以。但是他在我们国内经济学界往世界接轨方面是有很大贡献的。他的钱从哪里来?他搞了一个国家级的经济学创新平台,据说政府每年给他几个亿。他那里才多少人啊?100多人。这个钱是哪里来的?财政部给的。包括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引进来的海外博士也是这样的。包括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和管理研究院主要领头人也是海外博士。他们年薪可能至少是20万。我说的是基本年薪哦。比如西南财经大学给我们本土的博士十五万,海外的20万起价。这就说明有差异。我国已经公开承认海外的博士就是比本国的博士厉害啊。他的人力资本高啊。就说明我们国内很清楚的承认海外的教育比国内的好。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海外的博士是不是都很厉害啊?我告诉你现在差距大不大?我不认为有多大差距。因为我们网络方便,你们不是有些同学很不得了,专业外语嘛。我以前讲微观、宏观经济学,用的都是英文教材。我给你们发的东西,我都看了几遍了。我曾经指导学生去看科斯的两篇论文“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The Nature of Firm”让他们写读后感。现在都没写出来。
我们再回过头来。刚才我们讲了国外和国内事实证明,国外的质量是很高的。从平均意义上讲,他的博士质量比国内好一些。西南财经大学我这一批的博士生大概是160多个人。但是我估计这一届像我这样的人,可能超不多五个。就像你们这一届也是一样的,真正意义上追求知识和见识增长的学生有几个?上次18节课老师仅仅上8节,考试时您们全班90%以上在作弊就是明证。所以平均意义上,他肯定比我们强。
我现在这个水平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获得的。我读硕士、博士的时候学校还没有开设《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幸好我博士临近毕业的时候西南财经大学开放了。引进了海外博士。当时听了两们课,一个是《高级计量经济学》,一个是《高级微观经济学》,我自学的数学,全英文,每本书都是七八百页。